close

0621 1340621 123 0621 124 0621 125 0621 126    

多數人提起香港,第一想到即是飲茶,那些婆婆媽媽買過菜、或是溜過鳥的大叔、提著鳥籠或菜籃坐在人聲混雜的龍鳳茶樓中沏上衣或香片或普洱,時不時再從經過的餐車上攔截一籠鳳爪、 汁排骨,就這麼著聊起東家常李家短,坦白說我以前也是這印象,不過真見到這景象並不是在香港,反而是在廣州...也許我不過是缺個熟門熟路又有空閒的地陪,不過我對香港飲食這塊的體驗卻跟在電影中接受到的有些差距,居住香港不只40年的老朋友蘇丹領我去吃了幾家大小排檔,他明白比起五星餐廳的奢華,我更喜歡這種庶明文化的體驗,那些所謂的大小排檔用台灣話來說就是攤販,不過這些攤販不同於台灣的攤販,它們在80年代以前是確確實實領有因國政府頒發的執照,通常加上幾張摺疊桌佔地較大、統稱大排檔、也因為佔地較大通常上面會拉起遮雨棚、天熱遮陽、天雨當然就...小排檔大部份賣的是速食熟食、舉凡什麼咖哩牛丸、魚蛋、乃至雞仔餅、菠羅包都有人在賣,之所以更顯珍貴,是因為後來政府認為大小排檔衛生環境不佳,停止發牌照,但不強制那些已經拿到執照的繼續營業,可這些執照、不能過繼、就算配偶子女也不行,簡單的說,你要是跟我一樣有幸,吃到大小排檔、要一邊吃一邊把這份體會刻進記憶裡,因為每家都是夕陽產業,以後只會消失、不會增加。

我又為什麼兜了這麼大圈子、從大小排檔開始解說呢?因為在這東西合璧的街頭,才衍生的出所謂的茶餐廳,身為一個美術人才,其實看見許多茶餐廳中的符號,是最典型代表香港的、包括收工往下拉的鐵卷門、上面總是佈滿二三十個氣孔、簡單的桌椅,大嬸擰也不擰的濕拖把、在人聲最鼎沸之時滑進你的桌下。據說典型港式的風味在香港又幾經改良、已經不復存在,反而是早期許多台灣五星大飯店請來的香港師傅,獨成一支支派,大飯店中默默教出幾代弟子,這些我們都暫且不論,一日的香港雖說也不遠,但對我們中青一輩畢竟經濟上仍有顧忌,經過多方探考,這地道風味還是有的。某天下午跟阿琳愉快的報完帳,繞去香港鑫華茶餐廳,好吧!我承認熱炒類不這麼港式、撈麵又比不上老友記單純,不過就下午茶來說果真是分外適合,自己除了對茶餐廳留下份外深刻的情感,也覺得絲襪奶茶直至今時,還沒能在台灣找到一杯真如香港的那口感,最後提出美食的不只讓大家意外,連我自己也感意外,竟是在重慶森林中出現的重慶大樓,它有號稱香港最便宜的簡陋住宿【是島內啦,離島有比它便宜的,何況香港坐船真的就是交通工具,不像我們這觀光性質多了一些,是真挺多人每天坐船去上下班的】話說回來,重慶大樓就像是我們的晴光市場,已經2/3以上被外籍人士佔據,滿是外籍人士的雜貨店、調味料店...差異的是香港由於曾被英國治理、在那的外籍人士多是同為英國殖民的印度人、或巴基斯坦人,而這暗藏在昏暗日光燈下小店面,吃到讓我情牽夢迴的巴基斯坦烤雞、濃濃的香料味引出雞肉甜美。
平心而論我認為丁丁車【功夫中跟金絲框老兄巧遇的車種】,遠比香港地鐵重要的多,至少在文化意涵上,身為一個觀光客、你只用八達通卡固然方便、可進站出站中間過程面對的是一條長長隧道,那究竟又看到了什麼?擺花街旁的石板路菜市場一定要去,至少我沒地方洗澡的時候是這麼眼巴巴它旁邊的基佬廁所【同志聚集、人都挺體面、整齊乾淨又有禮貌】樓上每天上下午開放兩小時的熱水淋浴間,然後走出來盯著賣菜的歐巴桑用流利的英文跟老外討價還價。
arrow
arrow

    TAN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